全国发改快讯

全国发改快讯(第五八一期)

来源: | 发布日期:2017-09-12 | 阅读次数:

【国家发改委工作动态】

发改委:企业杠杆率开始下降 债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降低企业杠杆率几大途径均取得积极进展。其中,在市场化债转股方面,各类实施机构与钢铁、煤炭、化工、装备制造等行业中具有发展前景的70余家高负债企业积极协商谈判达成市场化债转股协议,协议金额超过1万亿元。下一步,将重点做好国有企业降低企业杠杆率工作,推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市场化债转股。

发改委指出,降低企业杠杆率主要举措取得积极进展。在兼并重组和企业依法破产方面,共推动4组9家中央企业的重组事项,2017年1-5月,我国上市公司兼并重组交易金额为7107.5亿元,交易数量3086件。对国有企业中的“僵尸企业”进行了认真梳理并积极开展处置和治理工作;通过企业依法破产促进僵尸企业出清的能力持续提升,自去年以来,全国新设立破产审判庭90家,破产受理和审结案件数量也不断增加,仅今年上半年就达近3000件和2000件。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方面,着力通过国有企业混业所有制改革建立企业杠杆负债自我约束的机制,截至目前,共有19家企业正在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效果正在显现。在发展股权融资方面,截至目前,上市公司数量为3326家,新三板挂牌公司超过1.1万家,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公司累计超过1.8万家,股票融资规模达到6.19万亿。

发改委指出,降低企业杠杆率成效初显,债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一是我国总杠杆率上升速度明显放缓,正趋于稳定。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最新数据,截至去年年末,我国总体杠杆率为257%,同比增幅较上季度末下降4.4个百分点,连续三个季度保持下降趋势;环比增幅较上季度末下降1.6个百分点,连续五个季度保持下降趋势。二是我国企业杠杆率已开始下降。根据BIS最新数据,我国去年年末非金融企业杠杆率为166.3%,连续两个季度环比下降或持平,这是我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连续19个季度上升后首次改变上升趋势。三是我国信贷/GDP缺口保持下降。根据BIS最新数据,截至去年年末,我国信贷/GDP缺口24.6%,较2016年一季度末降低4.2个百分点,已连续三个季度下降,显示我国潜在债务压力正趋于减轻。四是我国微观杠杆率也呈下降趋势。截至今年6月末,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55.9%,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的问题在逐步缓解。

不过,发改委同时强调,我国企业杠杆率过高的局面还未得到根本扭转,非金融企业杠杆率仍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最高的。因此,必须坚定去杠杆方向,推动降低企业杠杆率工作取得更大成效。一是重点作好国有企业降低企业杠杆率工作,必须标本兼治,长短结合。一方面积极开展包括市场化债转股在内的各类债务重组;另一方面要加快完善国有企业现代治理结构,推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国有企业负债杠杆自我和外部约束机制,以体制机制控制国有企业杠杆率上升。二是积极探索“僵尸企业”债务有效处置方式。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作好兜底保障,切实破除“僵尸企业”僵而不死的各类障碍,推动通过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实现“僵尸企业”“安乐死”,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三是推动市场化债转股进一步发挥综合性作用。要继续完善和落实各领域支持政策,引导相关实施机构通过市场化法治化方式筛选有发展前景的高负债企业实施债转股,使债转股成为降低企业杠杆率的一件利器,并以债转股为契机推动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制,促进企业实现股权多元化和治理结构的进一步完善。(中国证券报)

发改委:下一步将把降成本持续推向纵深  

在现有“降成本”措施推动企业效益持续改善的情况下,未来将把降成本工作持续推向纵深。综合施策降低融资、用电、人力、物流等生产要素成本。

首先是落实好各项减税降费措施,着力建立长效机制。要实现政府定价管理的经营服务性收费一张清单,清单外一律实行市场调节价格,并实施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广泛接受企业和社会监督。继续加大对垄断行业、垄断环节违法违规收费的监管力度。

其次是降低生产要素成本。国家发改委透露,将加快债券产品创新,充分发挥普惠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推动各地制修订和完善电力市场交易细则,开展跨省跨区专项输电工程和区域电网的成本监审及输电价格核定工作;积极推进各项社会保险改革举措,着力提高统筹层次,增强基金支撑能力;完善港口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开展高速公路分时段差异化收费试点工作。

第三是推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工作取得更大进展。国家发改委表示,将加快推进“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推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强化竞争执法和竞争倡导。

近年来,中国官方已陆续出台多项政策为企业降成本。国家发改委表示,随着这些政策措施落地,企业效益持续改善,活力明显提高,增强了中国经济潜在增长能力。

一是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明显向好。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2%,是6年来同期最高增速。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和费用分别为85.69元和7.29元,同比分别减少0.02元和0.35元。

国家发改委强调,企业成本费用在能源原材料价格明显上涨的情况下仍同比下降,说明降成本工作取得了实效。

二是企业活力有效激发。随着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国内营商环境继续改善,社会投资创业热情持续上升。上半年全国新登记企业291万户,同比增长11.1%。

据统计局抽样调查,二季度小微工业企业的景气指数达到96.5%,比一季度提高3.4个百分点,达到两年来最高值。

三是企业竞争力持续提升。成本下降提升了企业竞争力,推动出口持续向好,上半年全国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5%,是近年来少有的高增速。

国家发改委引述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近期公布的2017年世界竞争力报告称,中国竞争力排名从上年的第25位跃升至第18位,首次进入前20位。(中国新闻网)

【国家部委工作动态】

国资委正在完善国有资本 投资运营公司试点文件   

近日,国资委副主任孟建民分别主持召开部分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工作座谈会,听取了试点企业工作汇报,研究加快试点有关文件,部署了下一步工作。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企国资改革有关工作部署,国资委先后确定10家央企开展了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孟建民表示,目前,国资委正在抓紧修改完善试点有关文件,健全相关制度体系,推动试点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国资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从试点进展情况来看,两年多来,10家央企不断推进改革试点工作,在试体制、试机制、试模式等关键环节勇于探索和突破,试点起步良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孟建民强调,各试点企业下一步要重点把握三个方面任务,切实加快试点工作:一是紧紧围绕功能定位,转变传统观念,在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管控模式等方面,加快形成两类公司的基本框架,打造资本投资运营的有效模式。二是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调整优化现有产业,培育孵化新兴产业,带动中央企业产业合作、重组与整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资本回报水平。三是深入开展综合改革,两类公司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先行者,要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完善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发挥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引领示范作用。(中国经济网

三部门印发《通知》开展智慧健康养老试点  

工信部、民政部和国家卫计委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的通知》,提出要建设一批示范企业、乡镇和基地,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和应用推广。

“此次《通知》,实际上是在落实今年2月发布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工信部赛迪研究院软件所所长潘文告诉记者,《通知》确定了3方面试点内容,分别是支持建设一批示范企业,包括能够提供成熟的智慧健康养老产品、服务、系统平台或整体解决方案的企业;支持建设一批示范街道(乡镇),包括应用多类智慧健康养老产品,为辖区内居民提供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的街道或乡镇;支持建设一批示范基地,包括推广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和示范带动作用的地级或县级行政区。

潘文认为,“十三五”时期是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原因包括:人口红利消失,老龄化社会提前到来;相关高规格政策密集出台,行业市场空间空前拓展;互联网的颠覆性变革使智慧养老成为热点。

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4亿,占总人口的11%,并将以年均3%的速度增加。

为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和应用推广,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2016年年底,国办印发了《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对促进养老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作出部署;今年2月,工信部、民政部和国家卫计委联合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要求重点推动智慧健康养老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推动在养老和医疗机构中优先使用智慧健康养老产品,鼓励财政补贴家庭和个人购买智慧健康养老产品。

据中国社科院老年研究所测算,目前我国养老市场的商机约4万亿元,到2030年有望增至13万亿元。潘文认为,智慧健康养老可理解为,以信息化养老终端采集数据为基础,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物联网等手段建立系统服务与互动平台,通过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和社会服务资源来满足老年客户在安全看护、健康管理、生活照料、休闲娱乐、亲情关爱等方面的养老需求,从而为老年群体提供一种新型养老解决方案。

“养老服务业涉及领域广泛,但我国养老服务业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潘文表示,养老服务业大体分为养老地产及其配套设施和其他配套产业两大类,其他配套产业包括医疗器械、医疗服务、食品、养老用品、休闲服务、寿险及资产管理等领域。由于文化背景和对机构养老的认知,当前国内的养老地产相关领域普遍盈利能力较差,未来居家和社区养老领域创新的商业模式将会给市场化主体不断注入活力。(经济日报)

【地方发改委工作动态】

河南省印发“十三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近日,河南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工信委、省环保厅联合下发《河南省“十三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争取到2020年,河南省节能环保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00亿元,建成中西部重要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方案》指出,节能环保产业要围绕服务全省环境污染防治攻坚,以提高节能环保装备供给能力为主线,优化发展产业关联度高、市场潜力大的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加快培育节能环保服务新业态,提升节能环保产业市场竞争力。

《方案》要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中,节能技术装备领域要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推广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和信息化管理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环保技术装备领域,要重点提高PM2.5细颗粒物等监测仪器设备的稳定性,完善监测数据系统,提升设备生产质量控制水平,开发大气、水、重金属在线监测仪器设备;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设备领域,要因地制宜发展再生资源智能回收、自动回收机、回收超市等新型回收方式;节能环保服务业领域,鼓励发展第三方服务,为产业园区和企业提供废弃物管理、回收、再生加工和循环利用的整体解决方案。(河南日报)

福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达401.67万吨 

近日从福建省发改委获悉,自2016年12月22日开市以来,截至今年7月7日,福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平稳,累计成交量已达401.67万吨,成交金额10562万元。从碳市场覆盖的碳排放总量上看,福建与湖北、广东相当,在我国现有8个区域碳市场中位居前列。

近年来,福建省发改委同各设区市发改部门、省直有关单位,开展重点排放单位核查、培训、配额分配和履约等各项工作,积极推进福建省碳市场建设。

福建省发改委和省经济信息中心高度重视碳市场的配额分配工作,坚持从确保分配方案公平和争取企业理解支持两方面入手,通过组建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团队和制定先期减排配额奖励制度等措施,推进配额分配工作。福建省发改委还积极开展数据核查复查工作,按照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通过竞争性磋商方式遴选12家第三方机构开展2016年度碳排放数据核查及复查工作,并加强对第三方核查机构管理,要求严格按照国家核算报告指南开展核查、复查工作,通过数据直报系统严格审核企业上报的年度碳排放报告。

此外,在推进履约清缴工作方面,福建省已初见成效。截至7月10日,福建省纳入碳排放权市场的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陶瓷等9大行业共277家重点排放单位,已有271家企业完成履约。(中国发展网)

【地方经济】

江西:发行首单绿色企业债券  

近期,国家发改委核准同意萍乡市汇丰投资有限公司发行不超过20亿元的绿色债券,所筹资金12亿元用于萍乡经开区海绵城市及城市建筑节能建设项目,8亿元用于补充营运资金。这是江西首单绿色企业债券,标志着江西在支持绿色金融发展上又迈进了一步。

据了解,绿色债券作为国家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出台的专项债券,较普通债券具有清洁、绿色、期限长、成本低等显著特点。江西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前虎表示,通过发行绿色债券可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劣质企业和落后产能加快淘汰,促进节能减排,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有效扶持实体经济发展,助力江西加快实现“绿色崛起”。

近日,江西省召开绿色债券创新及城市建设平台融资新路径研讨会,研究把握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的趋势与脉络,推动绿色债券和绿色金融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发展网)

浙江:推进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

为学习贯彻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精神,交流完善前阶段工作成果,部署长效机制建设有关工作,近日,浙江省发改委副巡视员谢晓波主持召开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工作推进会议,浙江省经信、国土、环保、建设、水利等省级有关部门以及发展规划研究院等14个专题的技术承担单位参加会议。

会议认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开拓性的工作,涉及领域多,任务体系庞大。目前已初步形成了14个专题领域的评价报告和一整套综合集成评价总成果(含总报告、数据表、图集),有关工作也获得了浙江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

会议指出,各部门要尽快对专题成果组织研究论证,尽快将专题评价报告和数据表以文件形式报送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同时,因目前的评价成果是基于全国通用版的试行技术方法而形成的,个别指标、参数设置等方面并不完全适用于浙江资源环境实际情况,直接影响到评价结论,需要各部门、各单位重点研究完善,加强与国家部委和技术支撑单位的衔接沟通,争取促成国家技术方法的修订,并探索形成浙江修订版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评价技术方法。(中国经济导报)

【经济预测】

机构预计7月CPI继续持稳 食品价格走势仍较弱

食品价格走势仍较弱,非食品分项走势延续偏弱导致7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数据保持低位,由于对食品价格小幅上涨影响大小判断不同,目前,诸多机构对于7月份CPI涨幅是持稳还是下跌尚存分歧,取其平均值为1.5%,与6月持平。而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则将持稳在5.5%,维持在6月份的水平。

“7月CPI同比较6月小幅下行0.1个百分点至1.4%,食品向上非食品向下的趋势或将延续。”中信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褚建芳表示,食品方面,由于天气炎热导致需求低迷,猪肉市场供需格局较上月无明显变化,猪价环比微幅下降。蔬菜价格环比上涨,可能由于天气过于炎热,夏季储运成本升高。总的来说,食品价格在蔬菜和猪肉同比均上行的带动下继续上涨,成为7月拉动CPI的主要因素。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也认为,初步判断CPI同比涨幅为1.4%,同比涨幅小幅回落。综合来看,预计7月非食品价格同比涨幅与6月相比基本持平。7月翘尾因素将从6月1.16%的年内高点小幅回落至0.96%。

申万宏源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则预计,食品价格涨跌互现,涨幅难以明显改善。整体考虑,预计7月份CPI同比上涨1.5%,持平于6月份。

诸多机构对于7月份CPI继续低位运行看法一致,但对7月份CPI增速是回落还是持平略有不同看法。海通证券、第一创业、申万宏源、兴业证券、招商证券、中金固收都为1.5%,与6月份持平;中信证券、交通银行则预测为1.4%,比6月份略有回落。

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研究员明明认为,综合翘尾以及季节等因素来看,年底CPI同比增速或将至1.7%左右。具体原因,他指出,上游价格因素对下游传导不畅,居民可支配收入等因素同比增长缓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认为下半年CPI主要受季节等因素影响。

PPI方面,李慧勇认为,7月份工业品价格表现较强劲。原油价格涨幅显著回升,CRB指数、南华工业品指数、钢价指数、水泥价格指数较6月份回升,动力煤价格指数有所放缓。总体上看,7月份PPI同比涨幅回落势头能够得到遏制,预计7月份PPI上涨5.5%,继续维持在6月份的水平。(证券时报)